今天是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日,近期打算“抄底”贵金属的市民却要当心了:春节后至今,广州三大珠宝检测中心查出的造假案例中,贵金属产品造假数量超过了60%,尤以“晶美金”、金钞票的造假现象最为猖獗。专业人士建议消费者、投资者谨慎购买“创意”产品与网络珠宝贵金属产品;买黄金前,先要算算“料价比”,看看究竟划算不划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井楠
案例一
部分“晶美金”
既无水晶也无黄金
广东省某零售商家最近将新进的一批贵金属吊坠送到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检测,本来是美其名曰的新产品“晶美金”,检测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零售商完完全全着了批发商的“道儿”:检测结果显示,美丽的“水晶”包裹的并非货真价实的黄金,而是金属合成产品,主要成分是黄铜,与声称的“千足金”没有半点儿关系,而所谓的“水晶”也并非天然产品,而是塑料产品,连合成水晶都算不上。而据送检人员称,这些产品的批发价格都在1000元以上,检测中心研究后发现,其材料价值却不到100元/件。而该批次的送检“晶美金”数量高达上百件,零售商家毫无疑问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