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 叶心可)北京市政府近日发布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于8日起正式实施。这场改革究竟会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些什么呢?数据分析来告诉你答案。
医疗费用价格水平“一升两降”
《方案》指出,按照“总量控制,有升有降”的原则,改革将保持全市医疗费用总量基本平衡,价格水平“一升两降”。
“一升”指的是上调床位、护理、一般治疗、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如普通床位费从现行28元调整为50元,二级护理从7元调整为26元,阑尾切除术从234元调整为560元,针灸从4元调整为26元等。
“两降”一是降低了CT、核磁等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如头部CT从180元降低到135元,核磁从850元降低到400-600元,PET/CT从10000元降低到7000元;二是指通过配套取消药品加成和药品阳光采购降低了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20%左右。根据测算,调整后患者费用总体负担水平没有增加。
那么,《方案》在价格方面具体规范调整了哪些项目呢?矛盾比较突出、各方面改革呼声较高、有改革共识的5类435个医疗服务项目被优先放在了前面。具体包括:综合医疗服务类(床位、护理等)125项,占28.7%;影像学诊断类(CT、核磁等)185项,占42.5%;中医医疗服务类(针灸、推拿等)96项,占22.1%;临床手术治疗类(阑尾切除术等)26项和临床物理治疗类(放疗等)3项,占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