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后遗症逐步显现,银行理财资金绕道进股市等情况已经引起监管机构注意。在此背景下,近期银行理财资金一方面仍旧“谈股色变”,减少对资本市场的配置;另一方面,资金避险情绪严重,仍有大量资金从高风险领域回流银行体系寻求稳健收益。部分银行开始陆续将投资理财的权限放宽,从仅可投保本型理财纷纷向非保本型理财拓宽。
20多万亿体量的银行理财资金一举一动均引人关注。但与此同时,受强烈的避险情绪驱动,愿意对接银行理财的资金也越来越少,“银行要求有‘安全垫’,保证银行的资金不受亏损。但在求稳的心态下,我们去哪里找这样的资金呢?”
买稳健产品也亏损
今年二季度以来,“股灾”后遗症逐渐显现:去年同期发行的一些投资于资本市场的稳健型产品,例如打新基金等,到期也出现亏损。
上海张女士去年5月份通过上海元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元普)购买元普安盈4号打新基金。张女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之所以通过私募机构而不是直接到基金公司购买打新产品是因为私募机构可以1:5配资。也就是说,私募机构募集投资人资金后,可以再从银行等机构借入“优先级”资金,汇总后再购买打新基金。可当时认为是以小博大的配资,现在看来却是导致投资者大亏的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