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中国人一谈起印度的方方面面就总也离不开“种姓”。谈到印度的种种社会乱象——比如贫富差距、性暴力、滥用私刑、贫民窟——中国人的普遍反应就是“我看这大概是因为种姓问题”;而谈到印度的文明复兴、经济崛起、社会发展,很多中国人则会貌似洞若观火地来上一句“只要有种姓制度在,我看印度就好不了”。
印度虽然是个重要国家,但是相比欧美日这些文化经济输出国,印度在中国的存在感比较弱。平时大部分中国人客观上缺乏了解印度的机会,主观上也并不特别关心印度。如果普通中国人对于印度的知识和了解彻底缺位,这种知识的空白至少能促成一些比较认真的搜索和研究,但是偏偏中国人对印度多少有所了解。
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中,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再加上“不可接触者”构成的森严差序格局常常是各地“考纲要求内容”,而种姓对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就成了需要考生熟记于心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被反复强调的“落后种姓制度”也就成了很多人对于印度最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