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中秋,秋风中的思亲之情浓郁莫名。这本应是万家团聚之时,可很多人仍然奔波在外。中国人的勤劳指数举世闻名,“做最累的国民”也被说成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付出,但累得久了,终究需要适当放松和回归。因此,国人对中秋这样的节假日便萌发了超量诉求。
对很多国人来说,改革开放近40年,就是外出打拼、人在天涯的40年。到如今,中秋团聚、对月伤怀,不仅成了文化记忆,还是疲惫心灵的现实投射和精神寄托。借着假日给疲惫的身心放个假,在忙得要死的现代生活节奏里与家人一聚、弥补亲情亏欠,成为亿万异乡人的心声。
举杯邀明月、团圆吃月饼,实在是劳碌之余微不足道的惬意之举,但它并非无足轻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周末夫妻、年度兄弟等流动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现象,已非金钱上的满足所能弥补或相抵。虽然现代化电子信息渠道使人际沟通极为方便,一家人可以在电话中问候、在视频中照面、在微信里谈心,但血浓于水的亲情被压缩、打包成电子信息后真的还能传递到彼此心底深处么?因此,我们吃的不是月饼,而是心情、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