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民歌里有“情怀”——民歌是为生活放歌、为时代发声,是根据人的机能唱自己的生活起来的,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情感表达。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所以每一首经过时间大浪淘沙之后沉淀下来的民歌,背后都是一段传奇。这些基于故事而创作的民歌融汇了更多的感情色彩,使得它们在传唱过程中更易打动人心。
为了寻找“看得到的故事”,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节目组进行了特别安排。8期节目以中国民歌为传播主体,以参演者的演唱为承载方式,以民歌的传统演唱形式——赛歌打擂为呈现手段,“为我而‘站’”“五谷定音”的环节设计新颖而又富有生活气息。设置嘉宾点评环节,由田青、李松、王黎光、蒙曼等音乐界、文化界专家担任, 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民歌故事,普及民俗文化知识。将新民歌作品与其相应的原生民歌集合展示,既是对民歌知识的普及,也体现了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起于乡野,流于现世,不同时期的民歌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学艺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民歌正是如此。在浩如烟海的原生态民歌当中,有不少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如朝鲜族民歌《阿里郎》、云南彝族的“跳菜舞”、山西的“左权开花调”等。还有一些民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唱,如《康定情歌》曾经入选联合国100首世界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