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为何难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信息泄露的源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法成本太低,无疑是相当致命的缺陷。信息被冒用办了51个手机号,一句“管理不严”就可以算了吗?当下,运营商、银行、商家已成信息批量泄露的主要源头,对这些主体若不下大力气追究法律责任,恐怕一些不法分子仍然会“不见棺材不掉泪”。当然,在呼吁相关部门出手严打之外,也要提醒公众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多留个心眼。尤其是身份证复印件这样的重要材料,有业内人士建议,提供相关复印件时可在文件上注明“仅供办理××业务使用”。此举或许能减少信息被冒用的风险。当然,要完全杜绝信息泄露,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信息窃取、滥用、买卖的违法成本,无论在哪个环节,对于机构在信息泄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直接或间接的责任,都不应轻易放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